“人类学论坛”第六十三次讲座:翁乃群 《“纳日研究”与“家”社会》
作者:科研处 日期:2015-05-26 浏览次数:133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中国民族学学会
“人类学论坛”第六十三讲:
 
讲座题目:

“纳日研究”与“家”社会

 

演讲人:

翁乃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 研究员)

 

 

时间: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下午1:3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第二报告厅

(中关村南大街27号,中央民族大学院内6号楼一层)

 

人类学论坛讲座联系人:

刘正爱 电话:13717760989

杨春宇 电话:13693288072

 

 
 
讲座简介: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国众多的民族志研究中,最著名的或许是以“纳日(摩梭)研究”莫属。 综观“纳日研究”,以一言概之:研究有三多,一个“共识”和一个困扰:
三多:研究多、参与的学者多、关注和争论多。
一个“共识”:纳日社会是母系制社会。
一个困扰:纳日母系制社会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父系家庭”普遍存在。(注: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对永宁地区五个乡的田野志调查,三/四种家庭中属所谓“母系家庭”(包括母系亲族)占全乡一半以上的乡只有一个。)
报告人将作为“纳日研究”的参与者就以往“纳日研究”的学理和上述“共识”进行讨论和反思。 进而深入讨论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Levi-Strauss提出的 “家屋社会”(Sociétéà Maisons (house-based society))概念在我国民族志研究中的价值和人类学学理发展的意义。
 
主讲人:翁乃群
 
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研究员,以西南少数民族和医学人类学研究著称,除学术文章外,还曾在《读书》发表《钱、交换及其背后的文化》(1997年)、《官阶、辈分,师生、父子》(1998年),《在汽车玻璃贴膜背后》(1999年)、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1999年)和《艾滋病与怪罪》(2003年)等文章,其中《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论文:
《女源男流:从象征意义论川滇边境纳日文化中社会性别的结构体系》 《民族研究》1996年
《山野研究与走出山野——对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反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
《世纪之交反思中国民族学》,《民族学研究》1998年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及其思考》,《社会学研究》1999年
《关于新世纪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思考与展望》,《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
《美、英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时空变迁》,《民族研究》2000年
《艾滋病的社会文化建构》,《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一辑
《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 《社会学研究》2003年
《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类学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
《重新认识质性研究在当下中国研究中的重要性——以人类学应用研究为例》《民族研究》2007年
《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
《人文旅游与文化保护》,《旅游学刊》2012年
 
著作:《村落视野下的农村教育——以西南四村为例》(2009年)
主编:《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村落社会文化变迁》(2001年)

 

文章来源:杨春宇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