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项目“少数民族古文字和古文献的信息处理”学术报告
--波斯文《脉诀》研究——14世纪初的汉语口语语音
作者:科研处 日期:2015-06-12 浏览次数:1384

报告题目:波斯文《脉诀》研究——14世纪初的汉语口语语音

报告人:沈钟伟教授

时间:2015-6-16下午14:00-15:20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一会议室

 

主要内容:

《珍宝之书》传为蒙古伊斯兰王朝宰相,大学问家拉施特(1247-1318)所作。其中有关中医脉学的《王叔和》所根据的是中国医书《脉诀》中的内容。现存抄本上的所记年代是1313年。《王叔和脉诀》托名晋朝名医王叔和,真实作者不明。此书以通俗的歌诀形式讲述脉理,广泛流传于宋、金、元时期。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地跨欧亚,《脉诀》作为当时中国医学的代表著作传到波斯,将书中的汉语歌诀部分用波斯文音译,并加上了波斯语的注解。书中有近5千个汉字,9百多个不同汉字的音译。这些汉字音译对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来说,是一份极为可贵的材料。

前苏联汉学家龙果夫1931年的文章和日本学者远藤光晓1997年的文章是迄今为止仅有的两个研究。龙果夫的研究是列举性的。根据12张照片中345个汉字音译做出的研究带有尝试性。在龙果夫后,日本汉语学家桥本万太郎也对波斯文《脉诀》作了初步研究,并在国际会议上作了报告。根据这一线索,日本汉语学家远藤光晓(Endō, Mitsuaki,遠藤光暁)于1997发表了“ 王叔和(脉訣)ペルシャ語訳に反映した14世紀初中國音”一文。文章对波斯文《脉诀》的版本、体制做了详细考证,也对波斯文中的汉字读音做了分析整理,列出了声母表和韵母表。文章内容相当丰富,但是音译内容介绍时举例性的,因而无法得窥全豹。

伊朗德黑兰大学出版社1972年影印出版了波斯文《脉诀》。此书所根据的原本是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阿雅·索菲亚(Aya Sophia)博物馆中,编号为No. 3596的一个抄本。书中汉语音译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脉诀》歌诀,另一类是注释中的名词术语。本研究只探讨歌诀中的汉字音译。这些汉字可以对照中文《脉诀》版本得到相当可靠的确认。

首先介绍波斯文《脉诀》中的汉语音译部分的书写体例以及古波斯文字母形体辨认。然后对于波斯文音译中反映的汉语音系的分析研究。本书用同时期的《中原音韵》(1324)的19韵及其声母系统为参照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音系异同,辨认方言区别。波斯文《脉诀》汉字音译中显示的音系特征大部分和元代的标准官话相同。但是入声字经常出现塞音韵尾-p,-t,-k,这一南方方言特征。本书认为《脉诀》的音译是对一个带有口音的官话记录,因而揭示了官话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和一些官话所不具备,但是可以接受的方言或者古音特征。

由于音译反映的是一种带有南方方言特征的官话,波斯文《脉诀》对研究元代语音有其独特价值。元代汉语可利用的语音材料有韵书、韵图,也有其他的音译材料。与各种材料相比,波斯文《脉诀》则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元代汉语的语音信息。波斯文《脉诀》中所呈现的语音信息中,有相当部分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

 

报告人简介:

沈钟伟教授,上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学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柏克莱校区语言学硕士,语言学博士。师从王士元教授。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阿默斯特校区语言文学和文化系正教授。美国纪念李方桂先生中国语言学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执行秘书长。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集刊》)主编,美国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中国语言学报》)副主编。学术专长:音变理论、语音学、动态语言学、官话起源等。主要科研成果涉及:语音变化的机制和数学模型,汉语官话的早期历史(根据古代民族文字,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八思巴字,波斯文字中的汉语转写),汉语标准语历史,汉语方言形成机制。

文章来源:科研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