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猎区古里乡考察记:民族地区综合大调查简报之二
作者:刘晓春 日期:2016-08-16 浏览次数:1632

7月26日上午,大调查课题组一行12人,乘坐大巴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途奔波,下午顺利抵达闻名遐迩的鄂伦春文化名乡——古里。古里乡乡长白鹏英等部门领导,热情接待了课题组同仁。古里乡是自治区级剪纸之乡,街道两侧的栅栏上,布满了鄂伦春传统剪纸图案。走在充满民族风情的乡村街头,我们感受到了古里乡的独特、宁静与美丽。

古里乡是鄂伦春自治旗五个猎区乡镇之一,1983年5月建乡,辖区总面积为20220.43平方公里(含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和松岭区两地面积17976.82平方公里),实际辖区面积为2243.61平方公里。总人口6585人,有汉、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10个民族。古里乡现有2个行政村,古里猎民村和兴牧村,有400多个家庭农场,境内驻在三个国营农场和大杨树林业局的5个管护站。2015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53498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104321吨,牲畜存栏76592头(只)。

古里猎民村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是全旗猎民聚居人口最多的猎民村,共有155户,378人,其中鄂伦春族248人。其他民族17户,34人;贫困户118户,210人;低保户112户,260人。村民人均收入13000元,其中生产性收入7000元,政策性收入6000元。猎民村现有耕地9万亩,草场面积58000亩,其中村集体耕地5625亩,草场面积7000亩。该村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肉羊养殖业,特色产业为野猪养殖业和民族手工艺加工以及莫日根民间艺术团。目前,古里乡的莫日根民间艺术团、鄂伦春风情剪纸、种粮大户、养马场、野猪繁殖基地已名声在外,打造“文化名乡”已成为古里乡近年来的主要战略目标。

下车伊始,调研工作紧锣密鼓。白乡长及乡党委副书记首先向课题组介绍了古里乡的基本情况,然后参观猎民村及文化活动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猎民村妇女莫玉清向课题组展示了鄂伦春剪纸作品,并在现场演示剪纸技艺,鄂伦春族的云卷图案,花草图案,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做好文化名乡的文章,是古里乡2016年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之一。为弘扬鄂伦春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民俗展演及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展示鄂伦春族文化魅力,增加农猎民收入。如莫日根民间艺术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到全国各地巡演60多场次,反响非常好。但是,艺术团缺乏经费支持,各方面开支入不敷出。同时,艺术团表演的节目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歌舞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升华。

随后,白乡长安排课题组成员体验村民生产、生活活动,到河边打捞冷水蚌和采摘野生蓝莓。四台越野车在崎岖凸凹的草甸子上行驶,颠簸得骨头都快散架了,一路充满惊险和刺激。开车的司机都是莫日根艺术团的小伙子。在我们眼里,这些小伙子,个个身怀绝技,会唱民歌,会跳斗熊舞,会开车,会骑马,会制作手工艺制品,会种地,会游泳,而且酒量惊人,豪气奔放。到了目的地,小伙子们跳进2米多深的冷水里捞河蚌,不一会,就捞上来几十个。课题组周勇教授感叹:“鄂伦春人的生存能力太强大了,和他们相比,我们已经退化。”

傍晚,我们进行入户访谈。课题组分头行动,我和关红英等人,走访猎民关玉清家。其他一行走访特困户家庭。关玉清家住的房子,75平方米,是2000年政府给盖的。周围有菜园和花坛,朴素自然,温馨安详。房间干净整洁,各种家用电器齐全。关玉清是鄂伦春族,他的妻子是汉族,育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关玉清家有1000亩耕地,饲养野猪20余头,生活水平中等偏上。他说,饲养野猪主要是卖肉,一斤能卖15元,除掉饲料费用,挣不了多少钱。家里还有一台四轮车,两台自行车,将来有钱,也想买一台轿车。春秋季节,也上山采集山货,如野果和蘑菇等,每年卖山货能挣2000元左右。此外,关玉清的妻子还学会制作了桦树皮工艺品,旅游旺季,工艺品也能卖几百元。采访期间,关玉清的孙子和外孙也都在家,暑假是孩子们最自由的时光,开学以后,他们就得去镇上读书。关玉清家的晚饭是狍子骨头煮玉米大碴粥,他说,用狍子骨头煮粥“西勒木滴”(鄂伦春语:有肉香味),有鄂伦春念想。2016年,是自治旗禁猎20周年,鄂伦春人用另一种方式怀旧。

遗憾的是,古里乡没有幼儿园,没有小学,没有中学,所有适龄儿童都在大杨树镇或其他地方读书。在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林区、牧区的乡村小学、中学被撤销,民族学校合并为双语学校或寄宿制学校,迫使林区、牧区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只能离开母语环境,离开父母上学。林区、牧区的儿童和青少年是森林文化和游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区或牧区用母语受教育的孩子们了解森林文化,了解草原文化,懂得如何爱护森林和草原,如果他们过早离开生活环境,森林和草原生态将会失去重要的一个元素。

转眼间,天色已黑。晚宴开始,古里乡政府以最高的鄂伦春饮食礼仪招待我们。鄂伦春风情饮食丰富多彩,山芹菜、柳蒿芽、野生蓝莓、二代野猪肉、狍子头、手抓羊肉、冷水鱼、河蚌、兴安岭野生菌等。面对热情、可爱的白乡长和好客的鄂伦春同胞,我们的疲劳都被温暖融化。

古里乡一行,收获满满。那山,那水,那人,那情,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课题组与古里乡乡长合影   图片提供:方征

古里乡莫日根民间艺术团演员   摄影:刘晓春

课题组成员戴上鄂伦春人的狍角帽  摄影:关红英

库图尔其广场传统建筑群   摄影:刘晓春

 

文章来源:刘晓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