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与挑战并存的民族教育事业
--“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课题组简报(四)
作者:李晨升 日期:2016-08-18 浏览次数:636

2016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专项《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子课题“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课题组在甘肃省合作市进行了实地调研活动。本简报主要介绍该市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课题组的相关调查工作。

合作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5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市直小学6所,乡中心小学6所,村级小学6所,幼儿园26所。活动中心1所。全市在校生10736人(不含州直学校学生数),其中小学生6804人,初中在校学生1743人,高中生938人,幼儿园1251人。全市现有教职工992人,其中初、高中教师203人,小学教师679人,幼儿教师110人。

调查期间,课题组有关研究人员参加了大调查课题组与合作市政府各部门联合召开的座谈会,向出席会议的市政府领导和市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了解该市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概况,联系安排后续的调研活动。会后相关人员专门走访了甘南州和合作市两级政府的教育部门,根据调研提纲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提交所需资料清单。对合作市民族教育的整体情况和重点问题有了基本的宏观把握后,课题组研究人员决定将调查重点放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上。我们选取了3所有代表性的寄宿制双语教育小学,他们分别是位于城区的合作市第四小学和位于农村地区的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与佐盖多玛仁多玛小学(村小),后面2所学校还同时开办了学前教育机构。我们对以上机构进行了实地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还访问了学校负责人和教师,对某些掌握基层情况较多的人士还进行了二轮访谈。

“十二五”以来合作市市委、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这个主题,紧紧抓住夯实基层基础、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服务能力四大任务,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加快建设“大美羚城、高原明珠”,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合作市学前教育累计投入5905.2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双语幼儿园7所,在建幼儿园17所。累计投资98万元,维修改造村级幼儿园4所。全市乡镇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9%。学前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学前一年、三年毛入园率分别达到75.7%、64.3%。

在义务教育方面,2011年顺利通过“两基”国检,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859.6万元,实施教育新建改扩建项目40个,完成校舍建筑面积20423平方米,拆除危房面积13713平方米。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销办学规模偏小的农村教学点22个,全市学校布局趋于合理,集中办学效益正在显现。全市学校总建筑面积92789平方米,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为9.58平方米,初中生均建筑面积为7.62平方米。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质的提升。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79.1%。

“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培养高中毕业生5957人,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5439名。全面完成标准化考点建设,全市高考录取率连续5年超过86%,超出省、州平均水平。市中学普通类和民族类一本上线人数先后实现零的历史性突破。高中免费教育全面纳入市级财政保障。中职教育起步发展,2011-2015年累计输送924名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2015年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7.1%。

合作市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取得了成效,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十二五”期间,通过公开招考、现场直聘、全州选拔等方式,累计引进、招录中小学教师230名,转岗培训幼儿教师15名。完善教师培训培养机制,累计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新教师岗前培训、“双语”教师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1593人次。广泛开展市级培训及校本培训。加大名优教师梯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教育系统21名同志晋升中学高级教师、105名同志晋升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和362名同志晋升初级职称评聘工作。表彰奖励市级优秀校长、教师146人、先进集体17个。完成教师资格认定61人次。全市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教师21名;州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46名;省级园丁奖优秀教师1名、州级园丁奖优秀教师18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了师德师风评价监督机制。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015万元为市属各学校配备了教育教学器材设备、学生学习生活设施。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达到14所,计算机总台数达到1398台。班班通教室223间,实现城、乡、村学校全覆盖。宽带接入学校14所,接入率为73.7%。全市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811余万元。

合作市还构筑了学前至高中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公用经费提高至600元/年/生,初中生提高至800元/年/生,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提高至2168元/年/生。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实施,学前幼儿营养餐列入市级财政保障,受益学生20918人次。“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生源地学生助学贷款1090.9万元,受益学生2133人次;发放高中国家助学金170.75万元,受助学生1051人次;发放幼儿专项助学金15.52万元,受益幼儿340人次。

另外在教育科研、教育督导和强化依法治教方面,该市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增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的保障性资金投入大幅增长,加上政府主管部门与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合作市教育事业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是实实在在能看到、感受到的,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的报告中。不过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课题组也发现合作市的民族教育依然面临不少困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任重道远。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有待加速,教学质量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校舍不足和“大班额”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双语教育体系依然存在短板。首先是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滞后,其次双语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国家强调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学前教育的普及,本来就没能完全解决的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音体美教师与幼儿教师十分紧缺。

3.寄宿制学校布局依然不够合理,设置在乡行政中心附近虽然交通方便,但是周边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学校与当地居民发生利益冲突。寄宿制学校在硬件建设上取得了实质的进步,但是日常维护和运营的资金依旧有很大的缺口。寄宿制学校专任管理教师编制严重短缺,老师普遍存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

4.当地的教育观念水平还需要提高,传统的农牧业对劳动力要求比较多,过去适龄儿童参与家庭劳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农牧民群众对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近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增加,同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又面临编制限制精简,出现了不少本地的失业大学生,进一步强化了“读书无用论”的看法。

(资料来源为合作市政府网站、合作市教育局“十二五”工作总结和调查访谈记录)

调查组人员在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

调查组人员在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


 

合作市四小操场和正在兴建的新教学楼

合作市四小操场和正在兴建的新教学楼

 

佐盖多玛仁多玛小学附属幼儿园

佐盖多玛仁多玛小学附属幼儿园

佐盖多玛仁多玛小学教学楼

佐盖多玛仁多玛小学教学楼

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住宿楼

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住宿楼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