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毛南族的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深出版人,接力出版社的覃文静女士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和繁荣,关心各民族的团结与进步。得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课题组要到环江开展调研,她便高兴地加入其中,与大家风雨同行,深入毛南山乡和苗寨,一起了解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由此,也给了本课题组一个很好的机会,访谈这位毛南族委员,倾听这位毛南族文化人谈谈对家乡发展的思考和认识。以下是6月13日课题组成员周竞红研究员(简称周)对覃文静女士(简称覃)的采访内容:
周:覃老师好!能否谈谈你的成长背景,以及担任毛南族全国政协委员的经历?
覃:我的成长经历比较波折。主要是父亲1963年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环江县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以后,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受到冲击,被打成“黑五类”分子。因此,我的童年几乎是跟父母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我们四姐弟记忆中的小学教育就是别人可以戴着毛主席像去上学,我们就不能,因为我们是“黑五类”子女。后来,大概是1972年吧,父亲好像是被“解放”了,得到了工作的机会,于是,我们全家六口人又到了另一个公社去(那时就叫人民公社)。因此,我的五年小学教育(五年制)是分别在两个公社的小学完成的。也因此,现在县里的许多乡名、村名我都很熟悉,比如波川、龙岩、驯乐、上朝、上南、雅脉等乡镇(那时叫公社);又比如景阳、希远、里腊、标山等村名。因为那时父亲经常要下乡,经常从他嘴里听到这些公社名、村名。这些都成了我成年后记忆中乡村、乡愁的烙印,成了我使命感中牵挂的地标。
1977年我从县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到了离县城大约6、7公里的一个村。一年后的1978年考上了大学。其实,我考上大学是很被动的。那时,我们那一拨知青都不敢考,都想等招工给招出来。但是,父亲跟我说,你不考出来,我是没有办法给你找出路的。母亲也积极给我张罗高考的事情。就这样,在考前2个月,我下死命地复习,就怕考不上,白丢了两个月的工分。运气还算好,我考上了。
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共换了三个工作岗位,但都离不开文化和教育,也一直惦记着老家孩子们的教育及人畜饮水问题。因此,其间也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条件,给老家小学捐赠图书及帮助老家乡亲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可能是在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图书吧,因此,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需增补一名从事文化或是教育工作的毛南族委员时,我就有幸增补为民族界的毛南族委员,并一直任职至今。
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后,参政议政、履职建言成为了我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最重要的“工作”。这期间,我也充分利用自己工作的优势,为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孩子们的教育、阅读及学校多媒体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当委员这么多年来,结合自己的工作及联系界别群众的特点,比较多地关注民族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及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并就此做了一些提案。也参加了一些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的调研、考察活动。2015年,还参加了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十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并作了《抓住新机遇,打好特色牌,助推西部地区媒体融合实现“弯道超车”》的发言。该发言得到了俞正声主席及与会其他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俞正声主席并就发言谈到的问题当场做出指示。
不敢说我们的提案、建议解决了多大的问题,但我们的很多合理化建议都会被政府采纳到他们的工作中,并推动他们去施政。
周:您虽然离开家乡工作在南宁,但是从几天来的接触来看,您十分关注和关心毛南山乡的发展。您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毛南山乡突出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山乡的确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自从党中央不断推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以后,变化更为突出,各级地方政府很好地落实了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环江“三农”问题解决的比较好,对此我印象深刻,特别是免农业税、义务教育期间学杂费用的减免等政策,使得乡亲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对党和国家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记得“三农”政策未实施前我家乡的农村问题比较多,甚至出现了一些农民思想情绪不稳定的问题。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三农”问题是如何深刻影响着我家乡人的生活及精神面貌的,也认识到“三农”问题事关国家、社会根基稳不稳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解决的比较好了。这几年,“新农合”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解决了乡亲们生活的后顾之忧。此外,这几天的调查,也使我们看到产业扶持给了人们改善生计的强大支持。有各项社会保障作为保底,加之自己劳作和生产,可以增加收入,生活有了双重保障,人们生活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高。这种变化是我亲身感受的最突出的变化。
近年来,中央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政策得到普遍落实,农村孩子的精神面貌有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这几年抓了学前教育,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农村教育这一块做出了努力,取得了成果,我的乡亲们感到满意。当然,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和解决。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也是家乡变化突出的标志。前两年,家乡硬化路通户,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出行便利,这个工程巨大。总之,通水、通电、通路的基础性公共事业使家乡在新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当然,如果说有什么薄弱环节的话,那就是推动家乡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还过于薄弱,目前正在大兴的养茧业受到土地等资源的局限,可能还一时无法通过进一步扩大生产而快速致富。但在当前,不论是脱贫还是要实现奔小康目标,都还需要外部支持,也需要因地制宜。
周:在您看来,制约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覃:就一般或普遍性因素而言,约束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人才,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在这方面更加突出。事实上,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产品不难做,关键是营销。如果将一个县比做一个公司,那么县委书记和县长就相当于董事长和总经理,他们的眼光、魄力、能力、责任心和所带班子的经营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很多地区的发展中,这个道理都已经被无数次验证了的,那就是能人经济发挥效应,能人推动发展,有人才就可以变劣势为优势。人才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县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问题,地方的发展,急需点石成金的人才,也就是各领域的专业的能人、懂市场和市场规律、懂市场运做的人才。这几天的调研使我们看到,环江有那么优质的旅游资源,但是还未能够得到高效、优质的开发。如果有相应的人才,我相信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会很快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环江县的整体发展。人才的资源约束受到双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工商业经济不发达,吸纳外部人才能力弱;另一方面,人才储备机制缺乏,地方院校学科建设未能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培养适于本地发展需要的人才。就环江县而言,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后,迎来一次重大发展战略转型机遇期,我们看到,解决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市场管理、营销等人才短缺的问题已迫在眉睫。转型没有相应的人才储备便很难顺利、高效、优质完成。
我曾考察过,民族地区党政干部基本是本省(自治区)民族院校、本大区民族院校、中央民族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三校从课程设置到学生培养模式,仍然很传统,基本上是中文、政治、数学、管理类等,建校以来前几十年培养的人才多集中于这几个学科领域,这类毕业生大多受到特定知识结构的约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需要。就我了解的民族地区的新闻出版业更是如此。
就我们出版社来说,我们仅仅是一家地方性出版社,而且还是广西这样一个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家地方性出版社。但不论是策划编辑还是案头编辑,也不论是出版还是营销、发行队伍,我们出版社都基本实现了五湖四海人才集聚的结构优化格局。吸纳人才不限于地方,形成的多元知识结构队伍也是支撑我们出版社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基于人才的支撑,我们社的出版经营“双效”突出,不但发行码洋步步攀升,而且还同步得过很多国家大奖,今年还获得英国儿童出版大奖。
周:环江自治县曾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文化活县、和谐稳县”的发展战略,现调整为“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富县、文化强县”,您如何评价?
覃:将生态建设视为本县第一目标不仅符合国家总体发展目标要求,其实也有利于本县民生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县域发展就难以持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深入挖掘本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潜心做好本地旅游业。因此,旅游与工业发展战略位置的互相调整,有深远的影响意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工业富县过程中要解决好工业发展与生态间的冲突,在工业项目规划和执行中至少应有两个以上的方案予以解决。不论是“文化活县”还是“文化强县”对环江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文化,同时也要深入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下去,做好做强文化事业,支撑全县的持续发展。
周:在您以往的关注重点中似乎教育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您认为环江县未来教育发展重点在哪里?
覃:环江的教育要依据本地发展优势,在职校技校方面增加人才培养培训,如桑茧技术人才、旅游服务人才、产业发展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我们目前产业扶贫所涉及的各业都应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培训规划、计划。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助力本县农林产业脱离初级产品加工、经营模式。
周:随着环江县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环江县向全国甚至世界大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您认为环江县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开展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覃: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应该着眼于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开放和发展中一定要守住底线,协调好人—地、人—山、人—水的关系。如果各方面条件没有准备好就不要进行粗放开发,一定要沉下心来做好基础性的建设工作。切忌走其他地方搞旅游开发走过的弯路,使旅游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之上。从这几天的调研来看,我们环江县的领导班子在这方面还是有共识的——各方面虽然有着强烈的发展冲劲,但都能够理性地看待上苍赋予我们的优质旅游资源,没有急于盲目开发,而是将开发建立在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建设之上(而这样的规划,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是一种很负责任的、很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执政观。值得充分肯定和拥护。
周:您的见解对我们的调研思路很有启发,谢谢您了!
覃:也谢谢你们到我的家乡来开展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
覃文静女士(右一)与课题组一起在毛南族聚居地下南乡调研
覃文静女士(左一)与课题组一起在驯乐苗族乡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