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经济贫困的芭蕉箐村的苗族村民们形成了车辆的“过度”消费现象。村民们对车辆的集体消费偏好并非经济效用所能有效解释,而是源于想象的生产力、特定的传统消费偏好以及现代性象征价值的获取等动力因素。加之财富的即时转化逻辑,内外两种借贷制度的保障以及抗拒彼此借用等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它们所构筑的消费生成机制植根于该族群的传统生计模式,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社会机制的、群体联合的策略化与个体家庭的独立化运作之中。这种消费的实质由此展现为藉由某种物的消耗而表达的,历史进程中特定共同体社会构建要素的结构性运动的产物。
关键词:苗族;消费;偏好;生成机制;借贷;
作者:郑宇(著)(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王昊英(著)(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来源: 《思想战线》 2013年 第03期
中图分类号:C912.4;F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