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主体民族志”:民族志范式的转换及其“白明性基础”的探求

内容摘要: 民族志的出现已经有了近100年的历史,但其“自明性基础”并未真正确立。20世纪20年代最先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什么”而成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描述异文化悖论”而出现“表述危机”;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民族志因追问“异文化是怎样被认识的”而成为认识论(知识论)意义上的后现代民族志范式,但这种追问因缺乏人类整体目光而不能克服“反思本文化悖论”。提出“主体民族志”的概念具有探索意义,它以人类前途的终极关怀为目的,因而是目的论意义上的民族志范式。主体民族志试图探索民族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明性基础”,这种探索将人类学还原为真正“研究人类的学问”,将民族志还原为真正的“人类志”。


关键词:民族志范式;主体民族志;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


作者:朱炳祥(著)(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来源: 《民族研究》 2013年 第03期


中图分类号:B516.5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