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蒙古族文化教育的恢复发展

内容摘要: 自蒙元帝国崩溃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后,蒙古族除部分留居于中原境内,大部分复游牧于漠北和漠南地区。明代前半期,蒙古族的文化教育活动因遭受重创处于停滞甚至衰落状态;明代中后期,达延汗即位之后,蒙古族的文化教育活动开始逐渐恢复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包括学校教育(私塾教育)、寺院教育、著作翻译、文学艺术、历史文献、法律宝典、建筑、医学、天文学等许多方面。影响蒙古族文化教育活动恢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威德兼施”的政治文化、贯“元”通“明”的儒家文化、“多封众建”的宗教文化和“亦农亦牧”的经济文化。


关键词:明中后期;蒙古族文化教育;“威德兼施”;“多封众建”;“亦农亦牧”;


作者:刘淑红 (著)(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 2013年 第1期


中图分类号:C958.14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