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研究
——以乾隆朝“勘不成灾”制度为例

内容摘要: "勘不成灾"是达不到赈济标准的灾荒,历代均不予救济,凸显了传统赈灾制度的缺陷。清代在总结传统灾赈制度的基础上对"勘不成灾"进行赈济并将其制度化,雍正朝开始对"勘不成灾"制度的建设,乾隆朝予以完善,促成了清代赈灾制度的外化并使其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如缓征、分年带征、折征及就地抚恤、酌量赈给银米、蠲免积欠钱粮、借贷、以工代赈等赈济措施,对原本不能享受赈济的灾区的经济恢复产生了促进作用,成为促使清代灾赈制度走向中国传统灾赈制度巅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清代; 乾隆朝; 灾赈制度; 勘不成灾; 外化;


作者:周琼(著)(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 第1期


中图分类号:D693;K249.3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