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司的“地方化”与“国家化”
——以鄂西地区为例

内容摘要: 土司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始终渗透、交织着"国家化"与"地方化"两种面向。鄂西地区的方志、谱书等材料显示,当地土司先祖多为中原流官,他们有着模糊、乃至想象的祖先记忆与国家认同。后因政权更迭,这些流官先祖入土为"酋",开启了其"本地化"的历史。元明时期,土司制兴起,这些先祖获封土司,被纳入"王化"。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变土司区为流官经营,试图将土司之地完全纳入"国家化"范围,以达到去除其"地方化"的目的。改流导致土司区文化受到冲击,但其"土著"特性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却得到最大程度彰显。因此,改土归流既是土司区"国家化"的深化,同时也强化了区域内民众的地方认同与族群认同。


关键词: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地方化;国家化;


作者:岳小国(著)(三峡大学), 梁艳麟(著)(三峡大学)

来源: 《青海民族研究》 2015年 第2期


中图分类号:D691.42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网站技术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6号楼 邮编:100081